近日,澳门新葡萄新京威尼斯环境设计系的师生参加了同济大学博士生导师万书元教授的主题讲座—《建筑美学漫谈》。讲座在成都校区东区238阶梯教室举行。
万书元教授《建筑美学漫谈》讲座现场
万书元教授现任同济大学美学与艺术批评研究所所长,同济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中国普通高校美育研究会常委,全国艺术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主要研究方向为艺术美学与艺术批评、建筑与城市空间理论、艺术史与艺术理论等领域。
万教授饱含热情讲授
本次讲座分为两个部分,其一为介绍建筑评价的原则(伦理学原则、美学原则、生态学原则),其二为介绍建筑的美学特质(象征性、民俗性、仪式性、体验性、技术性、审美的强制性)。
首先,万书元教授以哲学家维特根斯坦的名言“建筑创造了不朽的空间并使之获得永久赞誉”为引入,继而从“真善美”的角度讲述建筑形式感必然附着于建筑实用性,强调城市和建筑设计应当以功能性为前提。万教授认为,建筑应建筑性为先,艺术性为次,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巴洛克建筑是艺术压倒建筑的恶例,并提出当代中国“以新为美,以旧为丑,拆旧建新”的观念是值得我们警惕并引以为戒的;强调建造活动中坚持共生与互助的精神,让建筑成为地球生物系统中的有机要素。
万书元教授认为,建筑杰作能引起人们丰富的象征联想,提供无限的阐释意义——比如说祈年殿体现中国人的自然观、宇宙观和时间观,梦露大厦隐喻人体的曲线美。建筑的民俗性具体表现在建筑与当地的文化传统和社会形象之间的紧密联系,而建筑的仪式性在中国古代书院、皇宫、寺庙、坛庙中可以找到明确的例证。建筑设计师应考虑空间规划、设施设备、人流安全等因素,没有功能的虚浮的建筑是被唾弃的形式。建筑技术性通常体现在塑造夸张的产品形象建构一种工艺时尚,香港汇丰银行就是高技派的典例。建成的建筑往往会影响其周围的社区环境,所以说建筑具有审美的强制性。设计师应秉持“建筑不是一幅美丽的绘画,建筑是一项复杂的立体工程”的原则,创造出“善”与“美”的建筑。
同学们全神贯注听讲
通过生动详实的案例、富有哲思的理论、幽默风趣的语言,万书元教授深入浅出地讲解了建筑美学,讲座气氛轻松愉悦,深受同学们喜爱。此次讲座作为环境设计专业系列讲座之一,是我院环境设计专业建设持续推进的重要表现,同时帮助同学们提升对建筑的理解和欣赏能力,让大家对建筑美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澳门新葡萄新京威尼斯:唐四维
初审:谭智文
复审:李芳芳
终审:何思敏
2023年10月9日